close

  白紋伊蚊 顯微鏡下的昆蟲細胞,細胞內有沃爾巴克氏體細菌。(資料圖)
  “益蚊”攜帶共生細菌可阻斷登革熱傳播 明年春季將在南沙沙仔島試驗
  本報訊 (記者申卉、徐靜 通訊員蔡珊珊)今年廣州登革熱疫情嚴峻,病例數已超過歷史病例總和。中山大學—密歇根州立大學熱帶病蟲媒控制聯合研究中心主任奚志勇的研究表明,可通過投放“益蚊”以蚊治蚊。之所以能控制登革熱,是因為這種“益蚊”身上攜帶了一種叫沃爾巴克氏體的細菌。這種細菌對於攜帶和傳播登革熱病毒的白紋伊蚊能起到類似疫苗的作用,有效地降低白紋伊蚊的種群密度,進而控制登革熱的傳播。明年春季,廣州將在南沙一社區投放這種“益蚊”進行試驗。
  奚志勇介紹,科學家們已發現昆蟲體內的一種叫沃爾巴克氏體的共生菌,可以阻斷登革熱傳播。更奇特的是,這種共生菌能遺傳給後代,但不感染包括人在內的哺乳動物。
  一旦雄蚊感染沃爾巴克氏體細菌,即使雌蚊未感染,交配後雌蚊也不會產卵。而染菌的雌蚊交配後仍可產卵,並能把沃爾巴克氏體細菌傳給後代。從理論上講,這種趨勢會使染菌的蚊子越來越多,從而抑制登革熱傳播。
  目前奚志勇帶領的團隊已建立了穩定攜帶新型沃爾巴克氏體的蚊株,明年春季,計劃將在廣州南沙的沙仔島進行試驗。他介紹,之所以選擇南沙沙仔島,是因為該地區相對偏遠,受外界影響較小,效果更好。現在,奚志勇研究團隊已進駐沙仔島統計當地蚊子的數量,以確定投放“益蚊”的數量。“對當地居民來說影響不大,只會覺得蚊子變多了,但我們投放的蚊子都是不會叮人的雄蚊。”
  只要在兩個地區試驗成功,就有望進行批量的推廣應用。
  使蟲“斷子”
  “沃爾巴克氏體(Wolbachia)”是一種寄生性細菌,它感染昆蟲和其他節肢動物後,會致其無法產生雄性後代。但這並不會使蚊子滅絕,奚志勇說,投放“益蚊”會使攜帶登革熱病毒的某一種群的蚊子在某一個區域的數量降到極低甚至根除,由於還有大量不攜帶登革熱病毒的蚊子,加上蚊子極易遷徙,因此不可能使蚊子滅絕。
  不會變異
  奚志勇表示,投放“益蚊”這種方法是在蚊子中加入共生菌,使蚊子和細菌形成共生關係,蚊子還是廣州的蚊子,細菌也來自廣州的昆蟲,只是一種新的組合,因此不會存在變異的風險。
  對人無害
  該細菌不感染包括人在內的哺乳動物。實驗證明,只要攜帶該細菌的蚊子成為一個地方蚊子群體的多數,登革熱疫情就會得到抑制。目前,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已相繼開始投放“益蚊”。澳大利亞從2011年起,最早通過這一措施抑制登革熱疫情。奚志勇說,澳大利亞的釋放試驗持續了4年,目前為止沒有發現任何負面作用。  (原標題:明年試投“益蚊”控制登革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txaorcg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