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第一關註 NEW CULTURE VIEW郭德綱風波背後碼頭與衙門的衝突來源:新文化報 - 新文化網
    2013年11月19日,北京電視臺台長王曉東因病去世,郭德綱次日在微博上發了一首語含諷刺的打油詩。隨後,北京電視臺的食堂推出“油炸綱”早餐回擊。12月15日,應北京電視臺請求,中廣協發出聲明,譴責郭德綱的過分言行,要求郭德綱道歉,呼籲近400電視臺對其進行抵制(見本報12月16日B06版報道)。
    再往前追溯,從當初郭德綱弟子“打人事件”,引發北京台對郭德綱進行第一次“全面封殺”,郭德綱與北京台之間你來我往、明槍暗箭,恩怨由來已久,並完全公開化。
    不過,我們首先要說的是,不管恩怨有多深,在北京台台長逝世這樣一個時間節點,郭德綱發表幸災樂禍的打油詩,肯定是不厚道的舉動。雖然郭德綱一向以“不是藝術家,只是個說相聲的”自居,但是作為公眾人物,就需要顧及到你的“私德”具有的社會效應,享受公眾關註的同時,在公共道德層面也需要承擔更多的責任。
    說相聲的郭德綱靠嘴吃飯,而這些年的是非風波,也幾乎總是由郭德綱的“口德”問題引發。聽過郭德綱相聲的朋友,應該都有一個印象,那就是———郭德綱的嘴真損。
    “損”其實本身沒有問題,只是幽默的一種形式,不管是喜劇、脫口秀還是相聲,離開了嘲弄、諷刺也就很難製造“笑果”。不過,在郭德綱的作品段子中,有幾大類型的“損包袱”:一種是取笑小人物和模仿殘疾人;一種是嘲弄別人的身材、相貌等生理缺陷;還有一種就是旁敲側擊、含沙射影、睚眥必報,在相聲中編排段子向得罪過他的人“泄私憤”。
    在“主流相聲”因為缺少幽默與諷刺精神日漸式微的時候,郭德綱通過對傳統相聲從內容到演出形式進行的改造和回歸,受到不少聽眾的追捧。但是,以“非主流相聲演員”自居的郭德綱,在繼承和保留傳統相聲文化精華的同時,也把傳統藝人身上的那種粗鄙與糟粕的東西遺留在了自己身上。而從天津碼頭一步步“混”出來的郭德綱,在表演中也經常流露出來對天津碼頭“混混兒”精神的認同。
    雖然郭德綱這些“損包袱”確實有不小的市場,問題是,不管是喜劇、脫口秀還是相聲,在製造幽默的時候,幽默是否還需要有其需要遵守的邊界和底線。這讓我聯想到2007年趙本山在美國巡演的失敗經歷。很多美國人抗議其演出內容,一諷刺殘疾人,二諷刺肥胖者,三諷刺精神病患者,把自己的歡樂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最令西方文化評論者不能理解的是,這樣節目內容庸俗,言辭粗鄙,以嘲笑生理缺陷、插科打諢為能事的演員,為什麼會成為觀眾的寵兒。
    不管是郭德綱還是趙本山,咱們的幽默和生產幽默的藝人,似乎都還沒有經過現代文明洗滌。那種笑人有、欺人無,以他人生理缺陷作為“包袱”,作踐比自己更弱勢者,推崇“混混”,充滿“市井草莽”氣息的幽默表演,以及演員自身在虛名之下毫無顧忌的日常行事習慣,還依然停留在“碼頭”階段,本就脆薄的底線動輒洞穿。
    然後,我們再回過頭來說北京台一方,之前就曾屢屢祭出“封殺”郭德綱的招數,雖然收效不大,卻同樣給人留下“惹不起”的印象。特別是這次利用中廣協,挾幾百家電視臺之威,圍剿郭德綱,也讓我們依稀看到“衙門”的強勢做派。
    “衙門”的特點是什麼,那就是動輒利用公共資源來對別人實施“懲罰”。這樣的方式,是不是合適,恐怕同樣值得商榷。如果說郭德綱有侮辱逝者的嫌疑,那麼,逝者的家人可以通過法律的手段來維護權利。如今北京台這樣的挾威“亮劍”之舉,看上去固然威儀赫赫,但在公眾心中,可能未戰之先,就已敗下了一陣。
  本報評論員 肖金
  聯繫方式:
    電話:0431-96618
    郵箱:xwhsp@sina.com
  提示:
    本版轉載文章,請作者及時與我們聯繫,以便支付稿酬。  (原標題:郭德綱風波背後碼頭與衙門的衝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utxaorcgt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